社论: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出行不再难
2023-01-20 10:10 | 来源:未知 | 作者:bj责任编辑
让老年人不用为出行问题犯愁,是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民生实事。
1月15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中指出,深化数字化社区建设试点,推动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静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解决老年人“第一公里”出行难问题仍需合力。她建议,加强数字化、适老化出行服务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普及。
近年来,得益于北京公共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老年人搭乘公交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可以满足日常大部分出行需求。但是,公共交通服务的获得往往无法与老年人形成无缝衔接,老年人的“第一公里”出行难问题的确客观存在。
比如,虽然网约车出行的普及率不断提升,但老年人使用手机打车出行仍面临不会叫车、叫不到车、找不到车、不会支付等多重现实问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布的《老年人出行现状调查报告》显示,74%的老人仍旧在路边扬招打车。同时,在使用过手机叫车的老年人中,仅有20%的老人能够不求助于他人独立叫车。于此背景下,北京像重视解决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那样重视解决老年人所面临的“第一公里”出行难题,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老年人“第一公里”出行难题,涉及老龄化社会的应对和公共交通的发展完善等多个层面。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解决老年人“第一公里”出行难题,也是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的应有之义。解决“第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实际就是要增强公共交通对老年人群体的可用性和可及性。比如,合理规划公交站点的选址,尤其是对一些老年人集中居住区域,可以考虑增设站点,缩短老年人与公交站点的距离。再比如,针对一些老年人出行需求比较固定的线路,可以开行定制公交,提供“点对点”的服务。
北京市“十四五”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交通服务要由车本位向人本化转变,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差异化交通服务供给模式不断丰富。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出行需求增加,对交通服务的差异化、人性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还需公共部门、市场主体等针对老年人的出行特点和现实需求,协力创新服务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缓解老年人“第一公里”出行难题上,加速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北京,还有一个重要优势——数字化平台企业多,数字化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事实上,这方面已有不错的探索。如2021年4月起,北京部分社区开始与出行服务平台合作,在社区内建设助老打车暖心车站,将扫码打车服务引入老年人生活区,帮助本社区老年人在第一公里内即可获得适老化交通出行服务。
应该说,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解决好老年人的出行难题,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和公共交通体系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北京市“十四五”交通发展建设规划中对此也有针对性着墨:围绕老年人出行服务场景,加强无障碍信息通用产品、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数字鸿沟”问题。当然,要帮助更多老人跨越出行上的“数字鸿沟”,除了服务上的改进,也要帮助其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字化技能。对此,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或可做更多工作。
让老年人不用为出行问题犯愁,包括有效缓解“第一公里”出行困难,是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民生实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交通服务的精细化改进和优化,也离不开各个部门、不同市场主体的支持和通力协作。北京老龄化程度较高,相关的资源、观念基础都较好,在这方面完全可以走在前列。
- 上一篇:观察:高铁车站设免费充电插座不应那么难
- 下一篇:@未“阳”人员,中疾控最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