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怀抱芯片梦“无声逆袭”
2023-01-04 12:53 | 来源:未知 | 作者:bj责任编辑
马涛是安徽工业大学微电子与数据科学学院光源与照明专业2019级本科生,也是同学眼中的“第一排钉子户”“早八第一人”,年年专业课成绩第一。出生就被确诊为先天性重度神经性耳聋,听力一级残疾的他一路逆袭,推免至苏州大学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深造。
23年前,马涛出生时,两耳听力损失达到90分贝,语言交流无法通过听觉进行。他如果不依靠助听器等设备辅助,很难进行语言交流活动。
父母带着他四处寻医,但处处碰壁。父母没有放弃,下决心教孩子学会自主发声。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个最简单的音节,都需要千万次的尝试、练习、再纠正,直到8岁,他才学会连贯表达。
“学习是能够弥补身体缺陷、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上学以后,不能全程听清老师的授课内容,马涛坚持课后自学,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本科期间,马涛坚持“最节省时间的方式就是规律生活”的信条,每天早早起床,去教室占位置并温习课前内容。每次临近考试,因为长时间戴耳机听大音量教学视频,导致双耳习惯性耳鸣、头晕等。他从未因为挫折而难过,却会因学习进度被各种事情耽误而着急。
大二时,在老师和兄长推荐下,他选择微电子方向研究相关芯片设计,进入学院丁守军老师的光电功能晶体课题组,进行全固态黄光激光器的高品质光学功能晶体的生长性能研究,学习技术制备发光材料,用作大雾天气下的道具交通安全警示信号灯。
听力的障碍阻挡不了他的认真劲头。他学习晶体的提拉生长,调试晶体的生长温度,提拉生长的拉速、转速等环境因素,对晶体进行提拉生长,参与配料、制料以及晶体退火后的研磨抛光实验。“晶体生长就是人为掺杂所需要的杂质到基质晶体中,混合形成粉末状原材料,通过籽晶杆慢慢向上提拉液体直到凝固,是课题实验中的重要环节。”他介绍。
生长一次晶体约10天。马涛记得,团队历经整整8次生长破解失败。2021年,团队加班加点商量晶体“为何而裂”的问题,大家围绕容器气密性差、晶体内部应力等多方面原因进行讨论,迭代优化温场、熔点等核心参数方案,最终收获了重大突破。“犹记与小伙伴在单晶炉旁熬夜生长晶体,第二天又精力充沛去上早读的时光。每每想起那段奋斗的过程,心里总是莫名被触动。”
“虽然听不到声音,但能让我随时随地安静下来学习、思考,这也算一种补偿吧!”经过不懈努力,他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金奖等奖项。
为了汲取更优质的科研学习资源,他决定读研深造。顽强不屈的精神助力他连续3年平均学分达到92分,近一半的课程超过95分,排名专业第一,最终以优异成绩成功获得多所双一流高校的offer。为了提升英语口语能力,课余时间,他观看英文电影,努力将人物嘴型和字幕对应起来。
眼下,马涛正在攻克模拟集成电路放大器设计、去除噪声等难题,致力于放大助听器声音信号,这是优质助听器设计的一个“小难关”。在他看来,自己科研的长征路才刚刚开始,计划毕业后投身芯片设计领域,通过混合信号ADC等技术手段制造更为先进的助听器,帮助更多的“马涛们”融入社会,享受更好的生活,追求更大的梦想。
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今年暑假,马涛加入家乡宿州泗县的青年抗疫志愿队参与值守,被社区评为优秀志愿者。在学校迎新复学、社会实践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在校内开展过主题为“心之所向,奋勇前行”的宣讲,结尾处是这样一段话:“对别人而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需要我用尽全力。但这些年来,我的微声世界里充满了爱的声音,我要将这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用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