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大学书记校长热议:如何让青年科学家敢于坐冷板凳
2022-12-19 08:37 | 来源:未知 | 作者:bj责任编辑

 如何让青年科学家有“敢于坐冷板凳”的勇气和毅力?这是第二届“青年科学家502论坛”上,多所大学的书记校长围坐在一起时热议的话题。

 
  “我们要用好的评价体系、强有力的资源支持,让青年不是在冬天——而是在夏天坐冷板凳。冬天坐冷板凳,是坐不住的,但是到了夏天,大家都愿意坐冷板凳。只过夏天、不过冬天,我们的基础研究就搞上去了。”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感慨道,“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
 
  前不久,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公司共同主办了“青年科学家502论坛”,在论坛的“校长圆桌”环节,薛其坤和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大湾区大学(筹)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一起围绕如何“引导、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教师,甘坐冷板凳、探索长周期重大科学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
 
  此前一天,2021-2022年度“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线上举行。“青年科学家502论坛”正是为“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提供的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聚焦原创,突破边界”,旨在通过搭建科学家代际之间、领域之间的交流平台,瞄准“从0到1”的原始创新,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合作,支持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
 
  就像薛其坤在开幕致辞时提到的那样,论坛名字中的“502”,不仅仅是指向“50人”这个获奖者的数目,还指向了“50年”这一期许,是“对未来科技产生重大影响,为人类的进步提供答案”的一种可能。
 
  大学这一聚集了优秀科学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如何在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是每一位书记校长在思考的事。韩杰才感慨,高校里不少年轻人很容易把热点问题当作基础问题来研究,追求“写文章快”或是“引用次数多”,这一认知需要转变。
 
  让田刚更为忧心的是,当前不少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单一性,人才培养应该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此外,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有所创新,例如可从兴趣、对研究的执着、对整个知识面的掌握、创新性想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助力培养创新性人才。
 
  “对年轻人的培养不能着急,要把基础打好,至少在几个学科上都有较好的造诣,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快适应新环境,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好的基础、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田刚说。
 
  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张宗益认为,要为青年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合适的机会,还要提供足够的激励因素,鼓励青年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前冲。
 
  他说,要给予青年科学家,尤其是外来青年人才平等的学术话语权,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要从地方政府、头部企业、相应的科研院所等方面促进合作,汇聚各方资源,引领青年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宽容失败。
 
  韩杰才表示认同,并呼吁加大对平台、经费、政策等资源的投入,让青年科学家有更多“敢于坐冷板凳”的勇气和毅力。
 
  “我呼吁每一位掌握资源的企业家、大学校长和政府领导,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对基础研究的支持。这一步走出去,也许我们的基础研究、原创性突破就会越来越多。”韩杰才说。
 
  陈十一提到,近年来,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迅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高等教育都将围绕着“科教、人才、创新”这3个重要的方面发力。
 
  李儒新介绍,上海科技大学作为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同举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每年有80%的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到实验室,有10%的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收获科研成果。
 
  “在学生培养方面,我们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式,例如学院下面不设置学系,在课程设计方面,将基础学科和课程进行全面的安排,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李儒新说。
 
  他还提到,许多高校都承担着建设和运行大科学装置的重要责任,这为培养多学科交叉的人才提供了机会。“我们培养多学科交叉的人才,能够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同时,大科学装置建成之后面向的用户是多元化的,也包括海外用户,这对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创新人才培养都很大的帮助”。
 
  长期以来,回答好“钱学森之问”是大学的重要使命,而杰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究竟该如何突破?谈及这个问题,薛其坤思考良久。
 
  “在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破解‘钱学森之问’,还是优秀人才的培养,我们首先要立足时代,立足世界科研前沿,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在这个方向上部署我们的课程、学科、科研,这是学校需要认真考虑的。”薛其坤说。
 
  论坛上,由“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提出并投票产生的2022年度“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发布,体现出以获奖人为代表的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家群体,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前瞻研判,和对“从0到1”的原始创新的不断探索。
 
  “科学探索奖的精神就是强调基础研究。”陈十一说,中国教育不仅要做大,同时也要坚持创新、做个性化的研究,如何平衡既有大的贡献,又有新的个别的研究,这是中国高等院校在今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