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米大地》上舞出家国情怀
2022-12-13 08:46 | 来源:未知 | 作者:bj责任编辑

  用舞蹈语言去表达和传递家国情怀,对吉林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大四学生王丝乔而言,是大学时期坚持的最有意义的事。在身体舞动和汗水挥洒中,她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次浸润和滋养。

 
  最近,她刚刚结束了原创民族舞剧《玉米大地》的四场连演。这是吉林艺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以玉米为线索,以松嫩平原为背景,演绎了新老几代农民与玉米、土地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一群舞蹈专业的大学生用肢体语言向农民和土地致敬。
 
  如何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准确把握农民形象,情感充沛地演绎这样一部农业题材的艺术作品,是摆在吉林艺术学院主创团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帮大学生们理解角色,从让大家一起参与制作道具开始。
 
  玉米棒子和玉米秆是贯穿整场舞剧的道具。玉米秆上的叶子是怎样生长排列的、收割砍玉米秆时镰刀该怎么拿、带着干叶子的玉米棒子该如何打结成捆……这些农活细节对参加演出的舞蹈演员来说,早已驾轻就熟。不仅如此,主创团队还为演员们准备了接地气的服装,平时排练时就穿在身上,帮助体会人物特点。
 
  虽然儿时在农村生活过3年,但农村的人和事对现在的王丝乔而言,更多的是陌生。作为女主角,为了能更加准确和生动地呈现人物形象,她把原著小说《玉米大地》读了好几遍,也经常去找指导老师探讨。
 
  穗子让王丝乔体验了另一种的青春岁月。在松嫩平原上,有一个盛产玉米的村子,人称“苞米屯”。与爷爷大民相依为命的春生,同村主任富贵的女儿穗子、儿子柱子,儿时在玉米地里玩耍,长大后在玉米地里耕种。20世纪90年代中期,春生和穗子等青年想要南下打工。在爷爷极力挽留下,春生决定留在家乡,和爷爷一起守护玉米大地。春生与为他而留下的穗子喜结良缘。随着国家加大对农田保护、对农业生产扶持的力度,春生带领乡亲们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玉米种植产业。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柱子等南下打拼的青年也开始返乡创业。
 
  从立项、排练至演出结项,这部舞剧经历了近两年。但因受疫情影响,实际排练与演出的时间仅有4个月。2022年8月底,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和附属中等专科学校的62名同学返校上课,同20多名教师共同组成了《玉米大地》的演出团队,开始了每天早8点到晚10点的排练日程。
 
  大四舞蹈学专业的鞠昕兵参与了舞剧中全部女生群舞舞段的排演。在舞剧中,她是一个“生活在山村,戴着橘色头巾,脸上挂着灿烂笑容的农村姑娘”。
 
  鞠昕兵说,指导老师不仅讲解舞剧整体内容,还会帮大家分析不同舞段里所表达的情感,让演员们知道自己跳的是什么,如何让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充实的排演生活,让鞠昕兵的共情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她会被舞剧里的故事所打动,会随着剧情发展时而开心鼓掌、时而悲伤流泪。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似乎逃离乡村成了一种趋势,然而翻开族谱,谁家的祖辈不是农民呢?”民族舞剧《玉米大地》的编剧冯双白说,通过这部剧让大学生用舞蹈表达对粮食和土地的珍视,去理解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的意义。
 
  舞剧《玉米大地》围绕着“小家”和“小人物”的变化,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黑土地精神,传递出普通百姓生活中蕴藏的家国情怀。
 
  作为这部舞剧的制作人,吉林艺术舞蹈学院副院长白石见证了学生们的点滴变化。她发现,学生演员吃盒饭时几乎没有人再浪费。订餐时,会有学生提醒指导老师,多少份够吃,不用订多。
 
  “舞剧《玉米大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具体举措。”吉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东航说,该剧是将吉林元素、吉林符号、吉林文化融入舞蹈艺术的一次大胆尝试与艺术实践,也是学校推行“艺术+思政”特色育人模式的又一次探索。
 
  近年来,吉林艺术学院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弘扬主旋律,反映新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今后要继续创作出更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作品,把吉林地域文化和吉林故事传播出去。”张东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