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之殇 一座城市的牵挂
繁育机构外迁有无必要?国家林业局回应:上海基地有能力繁育研究大熊猫
“大熊猫母女在上海死亡”追踪
1个理由
保护中心:每年都可能有大熊猫死亡。按照惯例,大熊猫死亡不一定对外发布消息。
1个解释
国家林业局向封面新闻独家回应:北上广科研力量雄厚,有能力保障大熊猫繁育研究的技术和条件。
1个质疑
专家:借展大熊猫无可厚非,但在栖息地外设立研究机构值得商榷。
1月19日,上海野生动物园和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下称“保护中心”)联合发布公告称园内大熊猫“帼帼”“花生”母女因病于去年12月26日、31日相继离世。该消息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截至20日晚上7点半,该微博点阅量已突破300万次。
网友评论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上海野生动物园(下称“上野”)是否具备能力和资格饲养和繁育大熊猫,国家林业局作为主管部门为何不介入调查等。20日,国家林业局向封面新闻记者(thecover.cn)独家回应,“北上广基地有能力进行大熊猫繁育研究”。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肖茹丹 许雯 实习生 吴林昊 综合四川日报
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大熊猫也有生老病死
19日,大熊猫“帼帼”“花生”死讯公布后,不少网友非常气愤,谴责上野和保护中心隐瞒实情长达半个多月,要求主管部门介入调查,彻查大熊猫患病去世的原因,并就上野是否具备能力和条件繁育大熊猫提出质疑。
针对网友的疑问,封面新闻记者多次拨打上野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其官方微博及网站也没有更新任何内容。
与此同时,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则在20日上午8点10分,发布了一条官方微博解释,“虽然对每一只大熊猫的离去,我们深感痛心和惋惜。但大熊猫和其它动物一样,也有生老病死。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其它大熊猫主要饲养机构,每年都可能有大熊猫死亡。按照惯例,国宝大熊猫的死亡不一定对外发布消息,但我们将按程序上报。帼帼、花生死亡,我们之所以发布消息是因为公众对它们关注度高,我们没有及时公布其死亡消息是因为我们需要等待病理及微生物检测结果,综合论证后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其发病及死亡原因。”
国家林业局:北上广有能力繁育大熊猫
国家林业局作为主管部门,在事件发酵后,未作出回应的态度也令网友不解。
20日,国家林业局有关部门向封面新闻记者首次回应了相关问题。国家林业局称,2016年12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上海基地的大熊猫“帼帼”及其幼仔“花生”相继发病,有关方面尽最大努力进行了救治。令人痛心的是,因病情危重救治无效,“帼帼”、“花生”分别于12月26日、31日死亡。
2016年,国家林业局提出将陆续设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基地。有网友质疑,北上广三地是否适合大熊猫生存。
国家林业局表示,异地保护是国际上拯救濒危物种的通行做法之一,目前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要是综合考虑大熊猫种群安全、科研技术力量及满足公众科普宣传等现实需要。上述三地科研力量雄厚、有能力保障大熊猫繁育研究的技术和条件,并且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公众宣传和科普教育的条件更好、影响更大。
不过,针对网友们最为关心的“曾有5只大熊猫在上野死亡”的疑问,国家林业局并未进行回应。
专家质疑:繁育机构有必要迁到栖息地外?
四川大学教授、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冉江洪亮出观点:“借展大熊猫无可厚非,但在栖息地外设立研究机构值得商榷。”冉江洪认为,盲目设立大熊猫科研机构有两大弊端:大熊猫科研的终极目的是放归野外,复壮野外种群,但栖息地外不具备野外放归条件;科研机构越建越多、越搬越散,浪费资源和成本不说,还不利于科研力量的集中和研究的专业化。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国内大熊猫研究泰斗胡锦矗更是直言:“在栖息地外盲目设立科研机构需要慎重。”与冉江洪一致,胡锦矗认为,大熊猫外迁中,最难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野化放归。在他看来,野化放归是研究的重中之重,而这些大都市周边没有栖息地。从目前来看,除了驯养繁殖,其他的研究空间不大。
“适当外迁可以,但要选好地方,更要优选具备资质和能力的合作单位。”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北上广地区有技术力量不假,但四川拥有最大的大熊猫野生和圈养种群,两者的合作可以是多方式、多层次的。